看见童年、看见未来:“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研及课例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
看见童年、看见未来:“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研及课例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

01
02
当天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例,由我校理解力团队的教师们进行展示。多位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秀课堂。课堂涵盖了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魅力和价值。

下午在活动现场还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跨学科学习——课改中的加法与减法》的学术沙龙,此次学术沙龙由福田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涂欣主持,出席此次沙龙的嘉宾还有张华教授、姚轶洁主任、福田区教科院音乐教研员张定远及我校臧秀霞校长、倪明老师和董龙龙老师。
“单学科、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这些概念从何而来?”是此次学术沙龙开启的第一个话题。围绕此话题,张华教授对各概念进行理念溯源及释义,又辅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多学科像是一道凉拌菜,跨学科像是鲫鱼豆腐汤,超学科则像是做蛋糕。”在张华教授高屋建瓴又生动形象的介绍下,主持人又通过直观的比喻使概念的本质更加明晰。“跨学科如同一口汤,是各学科互相作用的结果,超学科则是米酿成了酒,形式发生了质变。”概念的厘清,使此次以跨学科为主旋律的学术沙龙变得更加开阔。
随后,主持人围绕“课改下学校的做法”“如何思考经验型与理论型教学经验的冲突”“红实小学科教研模式和样态”及“跨学科课程的特点”等话题与我校臧秀霞校长、倪明老师和董龙龙老师进行深度对话。
臧秀霞校长指出:培养富有爱心、承担责任、乐于创造的终身学习者是我校的重要办学理念,为此建校以来一直坚持以“跨学科提供情境,学科为跨学科主题实施提供知识支持”的课程实施路径,落实国家课程要求,并通过学校特有的协同文化提供理念和体系的支持。也正是在协同文化的支持下,我校的经验型及理论型教师之间的冲突能够趋于缓和,甚至能产生“1+1>2”的功效。
围绕“跨学科中的加与减”,福田区教科院音乐教研员张定远强调了减法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即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语文教研员涂欣也分享了福田区教科院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思考和规划,她提出跨学科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接着,姚轶洁主任也分享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她表示,跨学科学习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学术沙龙接近尾声之时,张华教授引用著名哲学家怀特海的观点“教育只有一门学科,即完整地表现生活”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总结,由此指出了跨学科在此次课改中的必要性及科学性。
下午场由张华教授带来精彩的讲座《走向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也让我们受益匪浅。
张华教授先对我校理解力课程教师今早的课例进行点评,他肯定了我校在跨学科课程研究与设计的前瞻性,更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展示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紧接着,张华教授开始他的分享,张华教授在讲座中先带我们直面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创造力的缺乏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匮乏等。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转向“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并具体介绍了“大观念课程”和“大任务教学”的设计方法。他强调,“大观念课程”强调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即以学科大观念为核心内容,以学科实践为基本方式,旨在发展学生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的课程,而“大任务教学”则注重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表现性任务,通过解决问题来发展核心素养。
总的来说,张华教授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改变当前的教育体系,转向“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张教授数小时高屋建瓴的分享,为以后我校的跨学科的走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深知,仅仅掌握单一学科的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未来的世界需要的是具备跨学科素养、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并推进素养本位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此次教研及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我们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