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联璧映,行以学科聚力 锦灿绣彩,动见做学并举
2024-05-08
珠联璧映,行以学科聚力 锦灿绣彩,动见做学并举
《服装》主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在这个主题中,二年级的孩子们通过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制作服饰、展示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理解和所学。在探究过程中达成对文化的认识,了解到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服饰可以展现不同人群的职业、民族,而服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在不断变化。
《服装》主题从科学学科的材料单元出发,融入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让学科知识在生活中动起来。
在《服装》主题的探究旅途中,孩子们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综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站

从生活中来,到思考中去
孩子们借助前测写绘单,观察自己的衣服,并思考自己的某些服装,适合出现在生活中哪种场合,具有什么意义?在样式、颜色、图案、材质、功用等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孩子们在描述和分享的过程中,感受服装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不仅增添了对多样服装的认识,还积累了许多关于服装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站
从生活中来,到广阔社会中去
在前期搜集资料之后,孩子们开始第二个探究活动——从时代、职业、民族等不同角度探究服装。
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采用了走班制教学,二年级10个班级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前往时代服装、民族服装、职业服装三大探究方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深入探究服装的起源、演变与价值。孩子们感受到身边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群服装的多姿多彩,了解到服装从古至今在不同时代的样式,体会到社会分工、山川地理、民俗以及经济科技的发展等因素对服装产生的影响,从中撷取吉光片羽,为设计服装做好铺垫。
第三站
从生活中来,到语言文字中去
在深度学科融合的美术扎染课堂上,孩子们动手扎染,为服饰“增色”。在创作的过程中,尽情想象,从中获取创造的喜悦。
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孩子借助关联词语,细致且有顺序地描述创作扎染作品的过程,抒发内心的种种感受。
第四站
从想象中来,到真实中去

红实小的孩子从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孩子们阅读《阿利的红斗篷》总结服装的制作过程。不仅将想象落在纸面上,画出设计图稿,更动手制作,将自己想象中的服装落地,变成一件件或可爱,或梦幻,或有趣的衣裳。
可能我们在看到孩子最终的服装秀演出时,会感到震撼,在感慨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要追问孩子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丽旅程的?
朝向目标的课程设计
当孩子们开始跋涉之前,我们就确定了目标——需要达成的本质理解和需要获取的能力程度,并为此设计了真实的任务情境:
学校即将举行一场服装秀,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以及服装的展示者,你将向现场的嘉宾展示自己设计的服饰,要求服装设计能体现所选风格,展示时要求动作、表情与风格相符。
孩子们在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服装,搜集资料并分享资料,了解不同职业、不同民族和历史中的服装,设计衣服和动手制作衣服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
在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之后,孩子们每分享一次写绘单,就会产生内容丰富的词卡。这些词卡不仅是语料的积累,同时也是探究学习旅程上的“路标”。拎起一串串从生活中得来的词语,串起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学习场景,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
搜集资料过后,孩子们带着初步印象,走进不同的班级学习,和年级小伙伴们成为新的学习伙伴,相互配合完成职业、民族、时代海报的制作。孩子自己分工,相互之间使用商量的语气达成合作,从而在真实的合作中完成口语表达。
孩子们还在美术课上使用扎染工艺制作各种方巾、帽子、福袋、围巾、T恤等衣饰,并总结扎染的流程。在动手制作之后,马上带着鲜活的感受,进入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详细记述扎染的过程,也记录了自己内心的感受。有了真实经历打底,孩子们的写作有顺序,更有丰富真实的细节。孩子们写作就像在源源不断的清泉里,掬上一捧清水那样简单自然。
“做”“学”相连,万山呼应
美术老师教授的色彩搭配,创意设计,以及前期的积累,为设计带来斑斓、变化、灵感。数学带来的身体测量,让量体裁衣成为可能。阅读和写作,带来清晰的流程,让服装制作顺序明了。为了感受音乐的节奏,走好服装秀,《服装》主题又向音乐老师递出最后一棒……
在真实的任务情境里,周围的一切都成为孩子们达成目标的帮手。学科知识“流动”起来,在实践中完成渗透,又在实践中继续生发。在《服装》主题中,各个学科围绕同一个目标“联动”起来,手挽手为孩子搭建行动与表达的支架,建造通往彼岸的桥梁。
结语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红岭实验小学的理解力课程会继续带着我们的孩子开启一场场目标明晰,滋味悠长的旅程。在真实的世界里,不断地探索,窥见未来的天光。